株洲看婦科專家表示女性更年期綜合征從腎論治療效好,療程短,副作用少
婦女在絕經期前后,多發生于40~60歲,圍繞月經紊亂或絕經出現如烘熱汗出、煩躁易怒、潮熱面紅、眩暈耳鳴、心悸失眠、腰背酸楚、面浮肢腫、皮膚蟻行樣感、情志不寧等癥狀,稱為絕經前后諸癥,亦叫“經斷前后諸癥”。大多數婦女產生的上述癥狀可持續到絕經后2~3年,少數人可持續到絕經后5~10年癥狀才有所減輕或消失?,F代醫學稱為更年期綜合證。
神農中醫館中醫婦科彭淑謙專家表示,中醫認為腎虛是引起更年期綜合證的主要病機,根據其臨床表現, 可見于古醫籍中“年老血崩”、“經斷復來”、“臟躁”、“百合病”等病證中。
腎為生殖之本, 元氣之根, 內藏元陰元陽, 為五臟六腑之首。就是說腎為先天之本, 元氣之根, 主藏精氣, 為人體生長、發育、生殖之根本。精又為化血之源, 直接為胞宮的行經、胎孕提供物質基礎。所以婦女的經、孕、產、乳, (月經、妊娠、分娩、哺乳)等生理功能, 均與腎的功能密切相關。只有腎氣盛, 天癸至, 沖任的氣血充盛, 婦女的以上生理功能才能正常。婦女進入絕經期, 腎氣漸衰, 天癸將竭, 沖任二脈虛衰, 月經減少而至絕經, 生殖能力降低直到消失。這是人體生長衰老的自然規律, 多數婦女能順利度過。部分婦女因體質、個體性格、產育、疾病、營養勞逸、社會環境、精神因素等的差異, 不能適應和自我調節這一生理變化, 而導致本病的發生。
株洲中醫婦科專家彭淑謙表示,中醫治療更年期綜合征, 主要采用辨證施治的方法。根據不同的癥狀進行處方用藥, 以女性為例, 一般來說, 主要分為三型論治:
1、腎陰虛證
臨床表現為絕經前后月經紊亂, 月經周期縮短, 量少或量多, 或崩或漏, 經色鮮紅;頭暈, 耳鳴, 面頰陣發性烘熱, 出汗, 腰膝酸痛, 足跟疼, 或皮膚干燥, 口干便結, 尿少色黃, 舌紅少苔, 脈細數。用左歸丸合二至丸, 或保陰煎合生脈散。若出現雙目干澀等癥, 以杞菊地黃丸加減;若心煩不寧, 失眠多夢, 用百合地黃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。
2、腎陽虛證
臨床表現為經斷前后, 月經量多, 或崩中漏下;精神萎靡, 面色灰暗, 腰背冷痛, 小便清長, 夜尿頻數, 或面浮肢腫, 舌苔薄白, 脈沉細弱。處方用右歸丸加減, 或舉元煎合苓桂術甘湯加減。
3、腎陰陽俱虛證
臨床表現為月經紊亂, 頭暈耳鳴, 健忘, 腰背冷痛, 舌淡, 苔薄, 脈沉弱。處方一般用二仙湯和二至丸。常用中成藥可根據癥狀而加減, 如腎虛癥狀明顯, 就選用六味地黃丸、杞菊地黃丸、麥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等地黃丸類中成藥;失眠、煩躁類癥狀明顯, 就選用朱砂安神丸、柏子養心丸、天王補心丹、安神安志丸等安神丸類中成藥;抑郁癥狀明顯者, 可選用加味逍遙散類中成藥。
實踐證明,由于中醫有數千年的歷史,尤其是在治療上的總體觀念,辨證論治等特點,所以在治療更年期綜合征時,可根據不同病人的狀況、病情、體質等情況,分別從腎陰、腎陽、腎陰陽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中藥處方,而不是用一成不變的“替代療法”。因此,從腎論治更年期綜合征有療效好,療程短,副作用少等優點。